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纲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17/4/6 16:41:07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纲

课程编码:         03706          

任课教师:         彭  荔          

院/系审批:                        

教务处审批:                      

院领导审批:                      

二○一五年八月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我院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基础课,是提高我院大学生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学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终促进我院大学生把专业职业的发展和科学的理想信念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未来人生价值的一门课程,帮助大学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的目地。

(二)课程设计思路:

依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结合本课程严谨理论性、鲜明实践性、具体针对性的特点,按照时代对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确立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合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为目标,实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行教育”向“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最终促进学生把专业职业的发展和科学的理想信念相结合,服务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

具体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分成三个梯级模块:

    1. 必选类模块,为该课程的重点理论内容。这个模块主要通过思政课任课教师创设的模拟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如理论讲解、视频观摩、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让学生通过教学互动,充分感悟和领会教材知识,从而在课内实践教学中激发学习的热情,丰富认知能力,形成乐观开放、积极向上、勇于竞争和善于合作的人生态度,增强基本的政治素养。

2.导选类模块,为该课程的深化拓展内容。采用在教师及课程理论模块需要等前提下,由教师分配或学生有限选择的方式运作。分为两种:一是运用型导选课。主要着眼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二是拓展型导选课。主要着眼于联系实际的运用,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是指教师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各种教学设施,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这个模块的实践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理论运用,实践交流,深入讨论等,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化艺术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加强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树立。

3. 自选类模块,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独立自主地选修。

以上三个模块之间不是彼此分隔,而是有机联系在一体的。通过三个不同阶段的实践学习体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程度呈现出梯次渐进,逐步深化,循序提高的态势。同时,三个模块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交融地贯穿于培养过程始终,使学生的政治素质与政治责任担当能力得到渐次发展和逐级提升,最终实现我校培养人才所需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目标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描述

包括学习领域名称、学年及学时、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见表1。

表1 学习领域课程描述

学习领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学年   总参考学时51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科学的理想信念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职业精神和法律观念,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大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思想政治素质合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生活,学会独立生活。

(2)能够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3)能够积极成长为忠实的爱国者。

(4)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人生。

(5)能够运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正确分析社会道德现象。

(6)能够引导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

(7)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8)能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分析和对待大学生恋爱问题。

(9)具有从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10)能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正确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失范现象,自觉遵守法律规范。

(1)掌握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

(2)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能进行正确的考和判断。

(4)掌握协调自我身心的能力;能进行基本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心理调适。

(5)具备分辨道德与非道德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6)在职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践履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

(7)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治精神。

(8)拥有法律意识、具备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1)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3)明确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4)了解人生价值的标准,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5)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6)掌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实践公德规范。

(7)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做合格的“职业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

(8)了解我国基本法律内容,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9)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及各部门法。

三、学习任务设计与描述

1.项目设计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为逻辑主线进行课程的学习情景设计。经过分析讨论,决定将本课程分为3个模块,见表2。

表2  模块设计

模块

模块1

模块2

模块3

模块名称

走进大学

走向社会

实践运用

学时

18

16

17

附1:模块对应的专题:

模块序号

模块

模块对应的专题

1

走进大学

专题一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专题二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专题三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专题四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2

走向社会

专题五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专题六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专题七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专题八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专题九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3

实践运用

l  教学班分为12个活动小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每小组选择一个主题,不限形式创作完成一个实践作品。

l  活动时间:第五周——第十三周

l  分享时间:第十四周——第十七周

2.模块描述

包括模块名称、学时、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工具与媒体、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用到的知识、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见表3。

表3-1 模块一描述

模块1   走进大学   学时18    第1学年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独立生活、学习、交往的基本能力。

2. 能够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3.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4.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 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和乐观豁达的胸怀。

2.具备实现远大理想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决心。

3.形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4.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自己的成长目标。

2.理想和信念的涵义;树立科学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3.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4.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自觉协调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建议

任务1. 走进大学

任务2. 理想与信念

任务3. 爱国主义

任务4. 人生价值

1.讲授。

2.案例教学。结合任务,选取经典案例教学。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最后进行点评。

4. 组织学生观看与所讲任务相关的视频。

1.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突出学生的课程参与,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总结作用。

2.结合学生实际谈“我的理想”,分析自己理想的形成,进行课堂讲授。

3.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大量的实例辅助教学,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4.选择有代表性的积极进取的成功人士的事例作为例证,辅助理论教学,引导学生科学选择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工具与媒体

学生学习基础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1.多媒体教室

2.教学课件

3.音频视频教学资料

4.图书馆文献资料

中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

具有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证书

模块1 考核知识点:

(1)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掌握新的学习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理想与信念的涵义;树立科学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3)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4)人生观的内涵;人生价值的标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表3-2 模块二描述

模块2   走向社会  学时16      第1学年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

1. 具备分辨道德与非道德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能够对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进行区分,具有从道德、法律、宗教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2. 能够养成良好的公共秩序习惯;具有运用“法律思维”的方法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3. 能够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观;能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分析和对待大学生恋爱问题。

1.具备良好的道德实践能力;树立法律意识、具备法治精神。

2.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3.在职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践履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拥有防范生活中法律风险的能力,自觉遵守法律。

1.道德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法的起源及我国的法律体系。

2.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

3.职业道德的涵义与基本要求;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正确的恋爱家庭观。

4. 理解法的本质、法律与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的区别、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建议

任务1. 走近道德

任务2. 社会公德

任务3. 职业精神

任务4. 家庭美德

任务5、法律的本质

任务6、法律意识

任务7.学习先进事迹

1.讲授。

2.案例教学。结合任务,选取经典案例教学。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最后进行点评。

4.组织学生观看与所讲任务相关的视频。

1.设定“如何看待新时期的为人民服务”以及关于“诚信”“秩序”等问题的讨论引入教学。

2.结合学生身边的现象、社会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辨道德上的是非,加强修身养性。

3.进行典型案例的教学,开展有关的讨论和辩论,组织有关的实践活动;从开始案例分析、案例解析、案例总结到学生技能实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工具与媒体

学生学习基础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1.多媒体教室

2.教学课件

3.音频视频教学资料

4.图书馆文献资料

中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

具有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证书

模块2考核知识点:

(1)道德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2)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的相关道德规范及作用。

(3)职业的涵义;职业道德的涵义与基本要求;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4)正确的爱情观;家庭美德。

(5)法的本质、法律与道德、法律意识、风俗习惯、宗教的区别。

表3-3 模块三描述

模块3实践运用  学时17      第1学年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生活。

(2)能够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3)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同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4)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分析不同的人生价值问题,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人生。

(5)能够运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正确分析社会道德现象。

(6)能够树立良好的公共生活行为。

(7)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正确分析和对待大学生恋爱问题。

(8)具有法律知识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能力。

(1)自觉树立正确理想,努力把理想变为现实。

(2)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3)能进行基本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心理调适。

(4)具备良好的道德实践能力。

(5)具备分辨道德与非道德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6)在职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践履职业道德的能力。

(7)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治精神。

(1)理想的涵义;信念的涵义;树立科学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2)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3)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自觉协调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4)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5)掌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实践公德规范。

(6)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做合格的“职业人”;

(7)了解我国基本法律内容,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建议

任务1.“富强”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2.“民主”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3.“文明”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4.“和谐”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5.“自由”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6.“平等”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7.“公正”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8.“法治”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9.“爱国”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10.“敬业”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11.“诚信”主题作品创作

任务12.“友善”主题作品创作

1、教学班分为12个活动小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项内容,每小组选择一个主题,不限形式创作完成一个实践作品。

2、活动时间:第 5周——第13周(春季、秋季学期有微调)

3、分享时间:第14周——第17周(春季、秋季学期有微调)

1、教师编制活动专题

2、学生自由选题

3、教师指导作品创作

4、挂靠学校的社团活动

5、辅导员老师协助组织

6、任课教师负责评分

工具与媒体

学生学习基础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1.多媒体教室

2.教学课件

3.创作作品所需器材

中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

具有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证书

模块3考核要点: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兴趣爱好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

(3)通过活动过程培养团队友爱、协作精神。

四、课程评价内容及方式

1、课程评价的原则:

(1)本课程考核以针对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原则。

(2)考核内容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每个模块中的任务作为基本考点,并且要将考点作延伸测试。课程教学组要围绕知识点精心编制考核内容。重点检查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

(3)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过程考核包括:

课程考核

考核模块

过程考核分类

平时表现

知识拓展

能力提升

过程考核比重

10%

40%

50%

2、课程考核方式:

(1)本课程考核方式属于考试。总评成绩为100分。

(2)本课程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平时表现包括理论课堂和实践活动的出勤情况以及表现,理论课堂出勤及课堂表现由各班学习委员负责考核,助教汇总,任课教师不定期抽查;实践活动的出勤情况及表现由各小组组长考核并填写考核记录,助教汇总,任课教师不定期抽查。

(3)本课程知识拓展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学习心得”和“读书报告”两部分内容组成。学习心得是指在完成理论学习以后,根据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完成一份3000—5000字的心得报告;读书报告是指在理论学习结束后为了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书目的阅读并撰写2000—3000字的读书报告。本课程知识拓展由任课教师负责过程指导与考核。

(4)本课程能力提升考核占总成绩的50%,能力提升指学生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对能力的要求,考核由“组长评定组员”和“教师评定团队”两部分内容构成。“组长评定组员”是指组长根据组员在活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填写组员成绩评定表,以80分为满分。“教师评定团队”是指团队在进行实践成果分享的过程中接受教师的综合评定,教师评定分“优”、“良”、“差”三个等级,80-100分为“优”、60-80分为“良”、60分以下为“差”。获“优”的团队,成员成绩在队长评定基础上加10分;获“良”的团队,成员成绩在队长评定基础上不加分;获“差”的团队,成员成绩在队长评定基础上减10分。得分在90分以上的团队直接推荐参与“明德奖”评选。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第一教研室

201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