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3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13/6/14 17:05: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13级)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分

总学时

实践学时

学期

101001001(本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16

一或二

102001001(专科)

2

32

8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开课对象

开课单位

公共课

必修

2013级本、专科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先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我们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以讲座的形式出现,将全书内容整合为“什么是大学——适应人生新阶段”(绪论)、“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第一、二章)、“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材第三章)、“诚信道德教育”(教材第四、五、六章)、“法律意识教育”(教材第七、八章)。同时,每个讲座实行“两次理论教学,一次实践教学”的模式。

    第一讲  绪论  大学是什么(本科4学时,专科4学时)

开设本讲座的目的:

众多的同学带着对大学的憧憬而来,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对大学太多的期盼和期望。但一旦跨入大学之后,却发现梦想与现实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一种较强的失落感;从高中时的“备受关注”到大学里的“一视同仁”的变化,远离父母的不适、陌生环境的不适、处事方式的差异、性格特点的不同等都使同学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可能会产生对学校、老师、同学的逃避,将自己封闭起来,最终产生心理问题。因此这时使学生认清大学与中学的差别,使学生真正认识大学就显得很重要了。

本学期我们开设的这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就是要告诉大家:大学是什么?“大学生”这一令人骄傲和羡慕的称谓意味着什么?大家应该怎样度过憧憬向往已久的美好而神秘的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几年?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生活大家将得到什么?达到一个怎么样的目标?以及我们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情与爱情、学习和工作等关系?以及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同学们去观察、思考、实践和选择。同时也需要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就是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予以重视,在认真学好理论的同时,积极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和总结,使本课程确实起到指引同学们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人生航程的灯塔作用。

教学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一门必修课。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教学难点:明确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专题一  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第一、二章)(本科8学时,专科6学时)

开设本讲座的目的: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ia”,意思是人生奋斗目标。我国古代人们把理想叫做“志”。《尚书》中有“射之有志”之句,“志”好象射箭的靶子,它是人们的奋斗目标。《辞海》中说,理想“是同奋斗目标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 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拥有理想,理想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简单地说,想干什么?追求什么?为了什么?就是理想问题。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干今天的事情的同时,总是会想到明天或者将来要干什么;人们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中的同时,总是会想到将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在创造今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会想到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和物质精神财富状况,等等,这些都属于理想。有的人理想高远,有的人理想贫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但都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信念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正确的人生目的对人生具有的重大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些,当代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才能确定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价值观,并在现实中积极地进行实践。同时,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时代特征,作为当代青年,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教学重点: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立志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统一。认清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与曲折性。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择业的多样性和职业价值观的调适。

       

专题二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三章)(本科8学时,专科6学时)

    开设本讲座的目的:

在人生的思考中,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这一根本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态度回答:“人究竟应该怎么样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最值得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态度为人生目的达成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持续不断的心理能量,起着系统能量库的作用;人生价值在人生观系统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思考人生,往往离不开人生价值问题,当前人们尤其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大学生身处日益繁杂的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大学生对人生发展的曲折性和规律性要有正确的认识,大学时期是人生特定的成长阶段,面对学习,就业,恋爱等各种实际问题,许多事情都不会总是尽如人意,一切顺心。做为中国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群体,大学生价值观的方向将直接反映并影响着当代青年的行事方向。如此来看,一国大学生价值观将直接决定本国的未来发展前景,所以正确树立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批判人性自私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人生目的的主要类型,批判错误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抛弃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以豁达开朗进取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境遇;学会人生价值观的正确选择与评价,在承担责任中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适应社会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与人生观。正确对待人生境遇。友谊的价值。

教学难点:人生实践与现实选择。坚持知行合一。择业的多样性和职业价值观的调适。

专题三  诚信道德教育(第四、五、六章)(本科8学时,专科6学时)

开设本讲座的目的:

人类社会是由客观和主观两个世界构成的。人类的主观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现象系统,包括诸如素质、能力、意识、信仰、思想、观念、知识、修养、心理、情感、性格等各种意识形态。在这个系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居于核心位置、起着主导作用。也就是说,道德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具有的特殊属性。

所谓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实际上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道德,从道德精神,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到道德规范,作为直接指挥和支配思想行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显示出的力量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良好愿望,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想像力,憧憬和设计大同世界。道德远远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内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广泛得多,价值要重大得多。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道德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内在力量。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21世纪的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德才兼备是人才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而诚信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根本,无诚则无德。诚信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同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行为规范和准则,无诚事难成。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上高知识、高素质的一个群体,其行为对社会的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然而,在越来越强调诚信的今天,大学生中却存在不诚信的例子。在大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以培养出一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接班人,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修养及其基本途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恋爱的道德责任、家庭美德。

    教学难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塑造良好道德品质。课余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专题四  法律意识教育(第七、八章)(本科8学时,专科6学时)

开设本讲座的目的:

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

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法律素养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 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 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法律素养是当代公民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生产和生活,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才能在行为上做到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普遍地提升在今天不论那个层次上,也不论对于个人、人群、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显得格外的重要,格外迫切。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智育失误,学校出的是次品;体育失误,学校出的是废品;德育失误,学校出的是危险品”,这虽然是一句顺口溜,但非常通俗地说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关键性。

法制教育需要两个大环境:一是法制教育的客观环境,即国家必须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有一个能客观公正执法的队伍和公正执法的社会现实。二是法制教育的主观环境,即广大社会成员具有知法、懂法的法律意识,能够守法、用法的法律心理以及能够自我约束自己遵守法律的法律道德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也需要良好的法制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良好的客观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非高校所能完成的。但良好的主观环境的建设则是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控制和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性因素。

通过大学法律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我国宪法的基本制度、法律权利与义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恋爱关系中的法律问题。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法律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观念。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人格。培育公共生活中的尚法精神。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考核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综合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50%+终结性考核成绩×50%(保留一位小数)。
如果终结性考核成绩在45分及以下,不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具体如下:
①终结性考核成绩在35分及以上、45分及以下,综合成绩=终结性考核成绩+15;
②终结性考核成绩在0分以上、35分以下,综合成绩=终结性考核成绩+10;
③终结性考核成绩为0,综合成绩为0。(均不保留小数,小数部分四舍五入处理)。
形成性考核成绩评定:主要以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为主进行评定。加强实践教学考核成绩比重,主要包括:平时到课情况、课堂参与情况(10%) ;个人书面作业(10%);课后小组讨论作业(10%);小组项目作业(20%)。
终结性考核成绩评定:采用随堂小论文、集体答辩、开卷答题等形式进行评定。

五、参考书目(原则上,由学院统一征订的教材每科目不超过三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学读本》,许汝罗、王永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教学案例解析》,戴艳军、杨慧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飞向自由空间:如何经营你的大学生活》,易耀勇,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大学生活规划》,[美]奥德文思凯著、张朝霞译,文汇出版社,2001年。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陈金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求索的足迹》,王革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观念决定命运》,张守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熊春锦,中央编译出版,2006年。

《诚信,未来社会通行证》,榕汀,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美]克里斯蒂安,华夏出版社,2004年。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陈金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社会公德漫画》,范英,海天出版社,1991年。

《道德教育》,[法]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人:彭荔

审核人:许棣泰

日 期:2013年6月